想讓孩子有個快樂童年,不過一講到成績,有些家長還是瞬即轉成「怪獸模式」,積極催谷子女學習、溫習。內地網紅CC媽媽早前便分享了一篇有關「育成學霸」的文章,想讓孩子學業成績變得理想的家長,不妨參考一下。
老朋友知道的,C爸自小是個學霸。我之前問過他:「像你們學霸,家裏管的一定很嚴吧。」但C爸卻搖頭:「並沒有啊。父母的管理都是比較寬鬆的,在學習上也沒有什麼過多的干涉和規定。」嗯,這話聽着耳熟……好像每年高考結束後,那些狀元也都是這麼説的。
坦白講,估計很多人對此都將信將疑。寬鬆、不干涉?不就等於「放羊」了嗎?學霸的父母真的都這樣?
想起前段時間看到的一段視頻,一位北京奶奶和爸爸分享了自己培養出學霸孩子的經驗。他們認為,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家長的角色應該做到這幾點:幫忙不添亂,盡責不越位,切實不表面,關注不焦慮,助力不代替。
除此之外,還要找到發力點——己身發力,孩身顯效。
這一套教育理念讓我感觸頗深。有時候我們總是埋怨孩子不盡如人意,卻往往忽略了自己身上的問題。怪不得有網友總結:原來不是孩子不行,而是家長不行。
看來,要想孩子成學霸,咱先得成為「學霸的父母」。不只是學習,任何一個層面都是如此。那今天我也想借着這個機會,和大家聊聊其中「擊中」我的一些觀點。
1. 盡責不越位
做好各自的課題身為孩子的父母,對他們負責、顧他們周全,這誰來了也挑不出毛病。但是,盡責不等於事事包辦、處處干預。很多事情,都需要孩子自己去經歷、體驗、決定……如果我們把手伸的太長,那隻能橫生枝節。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的曾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做「課題分離」。他認為: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聽上去挺抽象,其實就一句話,誰具體去做這件事,結果最後由誰來承擔,那就是誰的課題。
拿孩子上網課這事來説,總會有朋友感嘆:「我家孩子,聽課得有人看着,寫作業也得有人看着。就這樣了,都不行。上次寫的字那叫一個亂,我直接把它的作業本撕了。」我「呵呵呵」,正是因為有人步步緊盯着,孩子才永遠學不會自己的課題自己完成。
CC最開始上網課的時候,也完全放飛自我,上完課就只想玩,作業一個字不想寫,每天都是拖拉到晚上,狂補一天的作業。我看得也着急,但是直接插手絕對是給自己攬活,還費力不討好。所以,我只做了我能做的:晚上下班回家向來是我們一家人的集中娛樂時間,而我選擇在網課期間格外安排了些格外有吸引力的活動。比如搞「新鮮」的烘培、去「新建」的大公園、看一部電影……
每一個都讓CC感覺「錯過就失去一個億」。當然,你不能説「寫不完就別參與」,你那是拉仇恨呢。我只是很「誠懇」的告知她:
我今晚打算帶DD烤餅乾,如果你沒時間,我會留一半材料給你,你可以明天白天自己做。
我今天晚飯後打算帶DD去新開的松果公園轉轉,你來不及也沒事兒,周末我們可以在帶你們去一次。
誰會想白白放棄一次去玩的機會呢?那麼為了參與晚上的活動,她就會想辦法在白天把所有的作業完成。我們不是要套路孩子,而是讓孩子對自己的課題有「掌控感」,她就會更願意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不誇張的説,今年網課的每一天,她都在我們下班之前完成所有作業(除去不會的),真正實現了「完全放手」。到後來,是她自己真的嚐到了「先幹完該乾的,然後自由的幹想幹的」的甜頭,哪怕沒有甚麼誘惑,也成了習慣。
我們可以把馬兒牽到河邊,但是不能強迫它喝水。學習也是這樣,作業是孩子自己的課題,就該讓他自己負責、自己安排。我們家長的課題是:
1、引導到位,不斷的讓她感受利弊差異(哪種完成方式更好)。
2、守好底線,立好規矩(嚴格要求作業保質保量完成)。
那麼孩子,自然就會主動承擔起自己課題的結果:一個是自己認真提前完成,然後開開心心玩耍;一個是自己磨蹭耽誤時間,最後眼巴巴看別人開心玩耍。怎麼選?只要你引導的到位,根本不用去説教!説到底,在孩子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只是配角。配角是甚麼?就是要把重頭戲都留給孩子自己:我可以幫助你解決問題,陪伴你度過難關,引導你方向。但不會越過界限,全權代替你生活、替你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