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及適當的性教育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至關重要,然而早前平等機會委員會研究發現,由校本主導的性教育普遍不足,接近一半受訪中學表示,一個學年只能編配五小時或以下的性教育課時。有定期到校提供性教育支援服務的機構指,不少學校猶如無舵之舟,既缺乏性教育方向,也沒有完善的課程規劃,導致學生的學習體驗欠連貫性;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良好的性教育不一定要獨立成科,而是希望教育局牽頭,重新制定課程框架。有前線教師則建議,舉行全港性的性教育交流會,向做得好的學校「借鏡」,建立良好的性教育生態。
香港推行性教育可追溯至一九七一年,政府向全港學校發出備忘錄,在標準科目中加入性教育課題,並就可教授的內容提供建議清單,及後亦發出多份指引推展校園性教育;惟現時相關的《學校性教育指引》已經從教育局網站下架,局方亦先後發表《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及《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把性教育課程分散在不同科目之中。
相關情況請點擊組圖瀏覽:
教局架構欠清晰教學目標
香港性文化學會事工總監鄭安然指,在青春期向學生作出性教育不可或缺,「『性』不止是性行為,而是整個人的本性、性情,以及將來建立家庭的觀念和自我形象等等;特別在青春期如何看待身體改變,是否接納變聲、月經,年輕人在青春期都十分需要指導。」MWYO青年辦公室研究員陳宇謙亦舉例指,葡萄牙有研究發現,接受過性教育的青年較大機會在第一次發生性行為時會使用安全套或避孕藥,亦自認為有較足夠的知識和溝通能力拒絕進行不安全性行為的要求,可見性教育的重要性。
可是,早前平等機會委員會發表《本港中學實施全面性教育研究報告》,問及逾二百所中學有關性教育安排,當中八成指課程太緊湊,沒有時間推行性教育。陳宇謙認為,教育局提供的兩份架構欠缺清晰的教學目標,沒有列明各個學習階段涵蓋的性教育課題,也沒有指導如何在各科目內滲透性知識,「老師自己選擇教材,各個年級的課題也是隨機,欠缺連貫性。」
鄭安然補充,近十年智能電話普及,或多或少改變了性教育的生態,「雖然年輕一代思想更開放,接納別人有婚前性行為的比率提升,但有性經驗和交往的中學生人數都減少了。」陳宇謙續指,其機構曾向十二所中學的學生派發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一成半高中生接受裸聊,也有四分一高中男生覺得,即使對方不願意也要強逼滿足其性需要,反映性教育課程要定期修訂,與時並進。
智能電話普及 改變性教育生態
提供全面性教育的機構糖不甩,其總監蔡薳縈也說,以往普遍認為網上交友是成年人的陷阱,但現時已逐步滲入校園。她不諱言,香港性教育只強調學生提防受騙,卻沒有讓同學了解事情本質;相反外國教材會了解學生的認知,例如對網上交友平台的印象和了解,再從中教授學生處理問題的方法,「年輕人不太接受說教,學校常要學生批判性思考,便應該培養學生應對不同情況的能力。」